張曉杰
忙時作畫,閑時旅游
初次與張曉杰老師接觸的時候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言語中帶有幾分熟絡,像是多年不見得老友,又像是昔日的良師。但交談起來又略有疏遠,這疏遠不是高高在上而是那高深的涵養和薄厚的學識。人亦如此作品亦如此,剛進工作室的那一刻就被眼前的作品所吸引,像是在哪里見過,又像是封存許久的佳作,細細品味又略顯生疏,F實和理想總是相互拉扯,當你想靠近它的時候,它卻離你越來越遠;當你沮喪離開的時候它又輕輕的像你招手。
與張曉杰老師深切交談以后得知,張老師大部分時間投入在個人的創作之中。這一點從他的工作室就足已看出。工作室隨處可見張老師創作的作品,有些是完成的有些是還在創作中的,桌子上擺放著各種顏料、書籍,緊湊雜亂中偶能放下一只茶杯,就連那張休息的椅子也被調色盤所侵占。張曉杰老師大部分時間都待在工作室里進行創作,有時候創作到很晚就干脆睡到了工作室,有創作靈感的時候會沒日沒夜的畫下去,生怕稍有停頓這靈感就消失了,有時候他也會把自己關在屋子里幾天不出門去構思一個新的藝術創作。這些都從他那一張窄小的床和那電飯鍋便足以印證。在他那里日常最緊張的時刻便是創作,他把創作看做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有一天他的個人藝術消亡的話,那么他將也隨之破滅。這毀滅不是肉體的毀滅,那一定是靈魂的消亡。
除了創作之外張曉杰老師還格外喜愛旅游,閑余之時他會一個人到田野里散步或是驅車到山林里觀察自然的生長姿態,沐浴大自然的滋養,以尋求作品創作靈感,使得作品更加純粹。他走訪過很多西方國家,對西方美術頗有研究。他不像游客似的走馬觀花,有時候他會在一幅畫前面停留很久,靜靜思考,拿出筆和紙記些什么。這不禁讓我想起了帕斯卡爾說過的一句話:“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如果眾人都是葦草,那么張曉杰老師是那根最能思考的葦草。一個藝術家的修養從何而來?參觀西方各大博物館同時閱覽西方典籍結合書本的知識加上個人獨自的思考以得出屬于自己靈魂深處的東西。這大概是張曉杰老師的作品與其他作品相比更現代的原因吧!創作之余,張曉杰老師提起筆記錄創作時的心路歷程、對自我審視、對藝術考究,這些都構成了張曉杰老師偉大作品不可磨滅的印記。我想這正是我剛進門那一刻對張老師所說的,作品頗有西方抽象的感覺。而張老師卻在我的話語后加了傳統,可見張老師在學習西方的同時仍不忘傳統的價值,這顯然是一個陶瓷世家后代所創新和傳承的功德所在!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從張曉杰老師發髻的銀絲便可知藝術創作之辛苦,不論是作畫還是旅游,這些都是獻身于藝術的行為。一個人可以如此忘我投身于藝術,他的作品已是他的靈魂。